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

发布日期:2009-03-06    浏览次数:

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

推行志愿服务“学分”制 确保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青团网

中国共青团网3月5日讯(记者悦丹)“朋友告诉我有一个新成立的关于儿童救助的基金会,正在招志愿者。虽然现在我没事做,但我还是很犹豫要不要报名。”姜进燕是北京某高校社会工作系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已经几个月,仍没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还没养活自己的能力、没有工作经验,志愿服务几年回来,该怎么办?服务了别人,我将来怎么办?”

有关资料显示,在最近5年中,我国共有2.68亿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生态环保、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中国的志愿者体系正在一步步迈向成熟。然而,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国志愿者参与人数相对较少,缺少专业人士,没有统一的志愿者管理机构,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志愿者自身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已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整合及标准的统一。”全国政协委员、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陈凯建议,“应该建立科学的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确保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据陈凯委员介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社会福利院推行的“养老服务储蓄”值得借鉴。他建议,“可以将志愿服务当作修学分。”

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将被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这一全国范围的统一网络,记录在案,全国流转。志愿者积攒了多少“学分”的服务,将来就可以得到同等量的志愿服务,“这些‘学分’还可以根据意愿转赠给他人使用。”陈凯委员建议。

“这需要由政府牵头、认证,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哪些社会组织能够被纳入这个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志愿者可以在其中提供志愿服务。”陈凯委员建议,还需要请专门机构,按照志愿者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种类进行分级,越高级别,所积的“学分”越多,将来享有的服务回报越多。

“这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让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活动中来,扩大被服务者的受益面,还能暂缓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陈凯委员说,形成科学有序的循环模式,会带动整个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