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60年。
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党的人才思想深入人心,指导人才工作蓬勃发展。60年来,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谱写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一曲曲恢弘乐章。
重视人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人才观入人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人才,强国。60年来,这两个始终牵动人心的热词,逐步“走”到一起,构成“人才强国”而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参加北戴河休假的专家代表时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阐明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2003年12月19日,一个载入我党人才工作史册的日子。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也是在这一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进了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目前,正在编制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明确未来12年人才工作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从而推动人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人才观是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才问题的总体认识,是人才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60年来,伴随着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被不断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科学人才观。
【延伸阅读】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时任《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的王通讯,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和人才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开始关注和研究人才问题,并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与科教兴国战略相比翼,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助推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加速走向伟大复兴。”
培养人才
制定系列扶持政策 壮大规模提升素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和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
1978年底的一天,52名中国年轻学者,身着国家统一配发的服装,拎着统一配发的皮箱,从北京出发,辗转前往美国。那一刻,关闭了十余年的留学之门在“文革”后重新开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神州大地先是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而后是一浪接一浪的“回国潮”。
据统计,200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14.4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2.9万人。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共有121.17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累计回国留学人员已达32万,分布在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等众多领域。“海归”人才,已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学生“村官”、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一系列人才培养、集聚计划和项目,不断加大着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力度。
从“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到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人们看到,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迸发着无穷无尽的活力。
经过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已从一个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一跃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具备了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表示。
【延伸阅读】1949年9月19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邀请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民主人士张元济等一同游览天坛。谈笑风生的党的领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初生的新中国政权,欢迎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各类人才。当年年底,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中央政府为旧有的200多万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和职位。
使用人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搭建广阔发展平台
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可靠的战略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谋划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重大建设工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公务员法》相继颁布实施,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票决制等逐步在全国推广;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全员聘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陆续出台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着各方面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众多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青年科技才俊在经受锻炼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凝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航天科技人才,其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一批年仅三四十岁的业务骨干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
作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区域人才开发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线。中央制定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振兴老工业基地专项活动”、“东北之春”、“院士专家行”、“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等活动,促进了区域间人才的协调发展。
各级党委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近85%的地(市)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人才工作机构,近80%的县(市、区)组织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延伸阅读】“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来北戴河休假,对我个人来讲,是至高的荣誉。”2009年8月,让“两弹一星”功勋专家孙家栋院士记忆深刻。8月4日至10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人才代表来到北戴河休假。从2001年起,每年盛夏,海滨胜地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一活动已成制度。截至今年,共有来自各条战线的500余位专家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此休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