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
人民图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鞭策着国人。
2009年末,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11所高校在内,旨在基础学科内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的“珠峰计划”悄然实施,“试验”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
“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场对“大师之问”的行动回应蓄势待发,一场意在驱散人们心头“人才匮缺”之郁结的大幕即将拉开。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清华大学“清华学堂计划”、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终极要义的“计划”和“工程”已然或即将展开。
“做创新人才,我们到底缺在哪儿?”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到底有哪些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冒出来”?这些“计划”与“工程”能有效地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比照,并聆听专家的声音。
缺失 创造的意识和批判的思维
探 索
互动式教学+小班授课
【现状描述】中国学生喜欢服从导师,很少对自己的老师说“不”,而美国学生对导师来说更具挑战性,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在中国讲台上,很少有教授敢讲自己也不懂的问题,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老师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专家观点】南开大学教务长朱光磊:对初入大学的本科学生来说,往往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成了照本宣科、被动的“接收式学习”,要“逆转”他们的这种抑制自身创新思维“生长”的情势,促成“人人竞相创新”激励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倪军:国外的好大学,不仅重知识传授,更重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相比较于国外的学校,中国学生发散性思维、领导力和自信心都相对不足。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牛津、剑桥的导师制度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辩论和独立思考。美国的模式也是互动式的讨论会,小班授课,一小群学生自己去立论、辩论、挑战彼此,学生自己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
【创新案例】清华大学――2003年,设立“新生研讨课”,授课模式为小班上课,10―15个人左右,由名师主持,以探索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到如今,“新生研讨课”已陆续开设250种,每年有4000多名新生受益;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在教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开展实验室探究课,学校所有实验室不仅对研究生开放,而且对全校的本科生开放,接受本科生参加实验室的探究工作。
缺失 平和的心态和踏实的学术追求
探 索
合理的评价体系+科学的创新导向+不以就业为唯一导向
【现状描述】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每日忙着考研、考托、考证,只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这么做;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打听就业前景,从大一就开始为找工作做准备,忙着兼职、忙着打工,忙着思考日后的求职简历怎样写得漂亮……
【专家观点】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大学提升其卓越性,要保证自由的探寻和由教师所引导的研究,大学很多的创新是因为研究人员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研究。
倪军:科研应该兼顾对接国家需求和个人兴趣。我们的创新导向通常是为了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其优势是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很高效地解决某些技术问题,但不足在于可能的创新也只局限在某个点。如果是兴趣驱动的创新,则是非常广泛的知识创造,结果不一定能马上应用,但如果有重大突破,往往就在这些结果里。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大学永远也不可能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大学培养的目的,企业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大学生首先是人,做人做好了以后才能做好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过度讲求整齐划一,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方式单一、粗糙,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唯一目的。
【创新案例】天津大学――建立新的创新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单纯按学习成绩评定优劣,向既注重学习成绩,又关注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上转变。在工科高层次班、辅修专业、优异生、保研生选拔和奖学金评定等过程中,引入综合测评环节,逐步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课程性质适当增加小测验、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等考核环节,合理评价学习效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提升。学校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核心,建立一批专门面向学生的工程实践基地和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冯如杯”竞赛活动,活动已经连续举办逾20年。
缺失 宽阔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 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国际交流
【现状描述】中国学生解一个方程式比美国学生巧妙而且快速,但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要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他们可以从生活遇到的问题中提取方程式,而中国学生往往就题解题;中国学生喜欢做完了作业对答案,如果大家一样就放心了,在一些国外学校的课堂上,问题可能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解里有一个相对较好。
【专家观点】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廖宗廷:全球化时代,是学科交叉时代,传统专业不可能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根本性、关键性问题,需要大胆探索,无现成经验可循,通过试行实验班,从课程授课、训练方式、考试方式各环节进行改革探索,会有新的好的经验出来,从而带动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宝存: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本科生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过分专业化的倾向,重视跨学科教育正在成为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应借鉴美、英、法等国高等学校的经验,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跨学科专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创新案例】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模式,以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为特征。第一个“三”,即大类培养、专业教育培养、多元培养三个培养阶段。
其中,大类培养阶段,由新生研讨课程计划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阶段,由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计划和专业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多元培养阶段,实行个性化培养课程计划,学生可以在本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这三个层面上进行选择。如选择本专业学术类路径,将会按照本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如选择跨专业方向,在完成规定的本专业课程后,修读第二学位;如选择就业创业类,要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创业就业能力。
南开大学――本科“百人计划”,每年公派至少2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外,还选拔1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派到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