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发布日期:2009-03-05    浏览次数: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拷问心理教育缺失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中国共青团网

中国共青团网3月4日电 记者悦丹

2008年5月末,北京某高校男生宿舍楼下,通往学校食堂、每天有几千名学生来来往往的三岔路口,每天清晨,都会有几束沾了露水的百合和玫瑰摆放在那里,不时有过往的学生侧目这个背阴、一天24小时没有阳光的角落,这里以往的喧嚣,也被沉默和小心翼翼的脚步声取代。这里,是一个就要毕业的大四男生纵身从14楼跳下的死亡之地。

“他是家中独子,谁也没想到,他就这样去了。”男生的同班同学说,“当天晚上我们一群人还一起喝酒。”“我们猜他是因为延期毕业压力大和感情不顺,一时想不开。”同系一名同学不断地惋惜,“马上要毕业了,真可惜!”

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对2006年15至34岁人口的死亡案例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26%是死于自杀,超过因事故或疾病死亡的比例。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青少年心理问题却日渐严峻和突出,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力越加脆弱。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让人痛心疾首。

怎样才能让大学生们坚强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陈凯认为,现代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在心理上很脆弱,“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往往想到的不是怎样克服解决,而是采取最为极端的‘逃避’态度,轻言放弃生命。”他建议,“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很多大学生从小被告知的多是事物美好的一面,这让他们的思想过于理想化、美化。”全国政协委员李海滨认为,“应该让他们明白社会的游戏规则,明白事物的另一面,让他们自己处理问题,培养耐挫力和坚强的性格,避免一遇到真正的问题解决不了就走极端。”

不少委员们指出,要让大学生变得坚强起来,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陈凯委员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经不起挫折”这一现实问题,三方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帮助。“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将挫折和磨难视为成长的财富,用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增强自己的耐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应该从体验、互动、启发三方面入手。”陈凯委员建议,“应该做一些项目设计,在可控范围内,让他们体验失败,让他们‘痛’到。”而学校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设立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并定期开展一些励志的讲坛、论坛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金义华也建议,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教育,不能“放羊”,学校辅导员更是要做好思想疏导和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工作。

李海滨委员则建议,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渠道。对于他们自身,“除了通过语言倾诉渠道释放压力,还应该多读书,开阔心胸,培养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说,“而家庭要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中的难和苦,不要营造温室环境。”

“家庭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孩子自身实力要求孩子,不给他们过多的负担和压力。”金义华委员建议。

“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有效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很重要。”陈凯委员建议,新闻媒体要通过宣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正面、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金义华委员也认为,媒体的负面宣传太多,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